漢源花椒局五年破解產業困境 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今年我家賣出花椒近一萬公斤。花椒品質好,收購價不斷上漲,從最開始的每公斤22元到后期的每公斤32元左右,收入有20多萬元。”1月4日,漢源縣三交鄉農戶廖華超,正在自家花椒地里修剪枝葉。在此一品標局商標注冊代理的小編也提醒各位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在加大,無論是從企業的長遠發展,還是品牌形象的塑造上考量,對于一個企業,及早注冊商標都是一件重要有益的事情。
漢源花椒歷史悠久,自唐代起曾延續千年作為貢品進貢皇室,故又名“貢椒”。如廖華超種植花椒已有十年。可曾經有段時間,一到花椒上市季,他就犯愁賣不上價。
如何保護這一地方特色,樹立品牌,扭轉局面?2012年,為提高行業集中度,大力打造漢源花椒品牌,最終為椒農帶來實惠,漢源縣花椒局應運而生。改變,就從這時開始。
解困局:科學擴種講技術
曾經的漢源縣林業局技術員胡文,如今是漢源縣花椒局局長。回憶起2010年至2012年漢源花椒的低谷期,他還很痛心。“2010年,價格一度跌至每公斤12元,不僅沒有利潤,還略為賠本。很多農戶砍掉自家地里的花椒樹,轉向種植蘋果等經濟效益更高的作物。”
在這樣困境中成立的花椒局,只有三人。胡文一上任,便帶領花椒局的其他兩名同志一起深入漢源縣的清溪、宜東、三交等鄉鎮,對全縣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種植技術落后、生產能力偏低、銷售渠道窄……走訪后發現,漢源花椒發展面臨的問題真不少。”
以前,椒農全是各自散種,技術全靠經驗傳承。花椒局成立后,決定改變全縣農戶散種的現狀。破解難題,首先從改良技術著手。“許多農戶種植花椒管護不到位,產出的花椒質量不高。我們就聘請專家上門指導。”胡文說,“一開始農戶并不能理解,在我們的反復勸說下,部分椒農嘗試著學習修枝剪葉,運用科學的施肥方法。”第二年,這些經過精心管護的花椒果實塊頭變大、雜質減少、品質明顯提升,“椒農們看到了變化,便紛紛學起科學管護。”
2012年,漢源縣花椒局還聯合四川農業大學,進行花椒嫁接的課題實驗。經過反復比較研究,在全縣范圍內,優選出12株抗病能力強的花椒母樹,用于嫁接推廣。
“在走訪清溪鎮建黎鄉時,我們發現當地椒農李建勇用自己摸索出的方法,嫁接了幾十株花椒樹。經過比對,李建勇嫁接后的花椒芳香油含量高于普通的花椒果實。”胡文聘請這位“土專家”,在全縣范圍內教授推廣花椒嫁接方法。“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推廣嫁接近6000余畝花椒樹,效果都還不錯。”
破難局:擴大產業有方法
1月4日,漢源縣城內,一間不大的鋪面里,老板杜宇正忙著給顧客介紹漢源花椒。“我們店里的花椒,都是一粒一粒親手挑選出來的,色澤紅亮,入口回香。”杜宇的小店專銷各種漢源土特產,每年光是花椒,就能售出上萬公斤。
除了經營山鄉土特產專營店,杜宇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漢源縣山有貢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我是清溪鎮富民村人,家里種植了幾畝花椒,通過自家小店或合作社售出。”他說,每年合作社都能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售出上百萬公斤的花椒,收入十分可觀。
鼓勵農戶擴大花椒產業,是花椒局的另一個破題之舉。“農戶每新栽種一畝花椒地,我們就給予農戶包括幼苗補助、農藥化肥補助等共計600元,對調動農戶積極性起了很大作用。”像廖華超,有了補助,加上花椒價格越來越好,也不斷擴大種植面積,“現在我家的花椒地已有30余畝。”
自花椒局成立以來,短短5年時間,漢源縣花椒種植面積從7萬畝擴大至12萬畝,年產量從450萬公斤飆升至1130萬公斤,價格從12元/公斤漲至26元/公斤。2017年,漢源縣花椒產值達到3.05億元。“五年來,漢源花椒的產量和價格都翻了番,我們花椒局,也擴充隊伍,現在有五個人了。”胡文笑言。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省人、外國人接受漢源花椒,花椒的市場也步步擴大。“2016年,我們在昆山開展漢源花椒宣傳活動,為漢源縣永豐和食品廠帶來110萬元的訂單。”胡文說,花椒局還在積極探索花椒的其他價值。漢源花椒不僅能用于調味,還具有保健作用。現在已有廠家開發出花椒枕頭、花椒酒等衍生產品,逐步向市場推廣。
局長說
獨特的花椒之鄉
漢源縣花椒局局長胡文:
漢源花椒主產于大相嶺泥巴山南麓,得天獨厚的氣候孕育了漢源花椒的獨特品質。據中南農學院全國椒區采樣分析,漢源花椒揮發性芳香油含量為8.56%,遠高于國內其他產地水平。其灰分含量為4.18%,又低于國內其他產地水平。一高一低,顯示出漢源花椒的優良品質。
因所產花椒果實上并蒂附生1—3粒純肉小椒粒,漢源花椒也俗稱“娃娃椒”或“子母椒”。具有油重粒大、色澤丹紅、芳香濃郁、香麻可口的獨特風味。
2001年漢源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2005年“漢源花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09年“漢源花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 商標查詢
- 版權查詢
便捷鏈接: 商標查詢 商標注冊 版權登記 專利申請 海外商標注冊 商標交易
本文來源:中國商標網 - 漢源花椒局五年破解產業困境 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版權說明:上述為轉載或編者觀點,不代表一品知識產權意見,不承當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