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挑戰騰訊,“小程序”商標權歸屬誰主沉浮?
? 沉默了許久之后,支付寶的小程序終于在9月20日宣布面向用戶全面開放公測,而微信推出小程序則是8個月之前。至此,商標權之戰拉開序幕。1、兩家都叫小程序
大部分人知道小程序,都是從微信的推出開始,但是半年多來,小程序并沒有帶來想象中的變革與爆發,微信團隊似乎對小程序的定位還在不斷的探索。
而阿里雖然晚入場,但是明顯也看中了小程序能夠帶來的利潤,一直在悄悄的進行試驗,直到被曝出支付寶小程序代碼抄襲騰訊以后,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原來支付寶也有小程序?
騰訊阿里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這一項產品,也都稱其為“小程序”,支付寶的高管直言:“既然小程序已經被大家接受了,我們沒必要把名稱改成小應用這樣的叫法。”
按理說,即便兩家互相模仿,出功能差不多的競品已經是潛規則,但是大多會在名稱上區別開來,如今卻直接使用了微信的“小程序”叫法,真的不會出現糾紛問題嗎?
2、商標權屬于誰
阿里和騰訊都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大戶,每年申請的商標量巨大。那么當兩家同時盯上一個產品,這個產品商標又會屬于誰呢?
從商標局的查詢可以看出,騰訊從2016年9月就已經開始進行小程序的布局了,比阿里要早上不少,到了今天正好是一年時間。這些商標的注冊情況如何呢?
你沒看錯...一眾商標不是在駁回復審,就是依然在實質審查階段,至今沒有一個拿到商標注冊證,騰訊的小程序商標前途未卜。
反觀阿里,似乎是看到騰訊已經把關鍵類別都已經占據了,自己去提交也是浪費錢,在阿里能查詢到的商標申請中,沒有一個關于小程序的蹤影...
阿里這不急不慢的態度,和騰訊的全方位多角度保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難道阿里認為小程序是一個通用詞,不該注冊?
要知道雖然大部分商標的結果都還是未知數,但是一旦有關鍵類別被騰訊注冊下來了,那騰訊極有可能會以此制衡阿里。
這讓大掌柜想起雙十一的時候,阿里一個突然出現的“雙11”商標將對手打得措手不及,難道當年的必殺技如今要重現在阿里自己身上了?這么大的隱患,阿里會坐視不管?
大掌柜推測,以阿里知識產權保護狂魔的性子,不至于留下那么大的漏洞。
由于落后了微信足足有8個月,再用一個新名字推出這個功能,恐怕會影響用戶的接受度,不如就搭一下騰訊的便車,反正騰訊現在商標也沒有著落。
況且阿里依然有許多商標在提交申請,暫時還無法查看,也許里面就有“小程序”的備用名,待日后發生糾紛的時候,阿里就可以快速的完成更名,到時候搶占市場的目標已經初步達成,就不必再擔心更名導致用戶不認識的尷尬。
3、哪家更有勝算
阿里騰訊的大戰已經由來已久,支付寶曾經在移動支付領域一枝獨秀,沒想到微信支付居然在2016年成功翻身。雖然支付寶仍然以54.1%居首,但財付通已經達到了37.02%,兩者差距正在漸漸縮小。
社交是微信小程序的主場,依靠著微信群、朋友圈等入口,微信小程序的流量不用愁,也正是因為如此,出現了一批具有明顯社交屬性的小程序比如““Bi神器”、“閃照”、“與你見字如面”等。
除此之外,微信小程序也在向電商領域伸手,電商化將是小程序的方向之一,不少電商品牌,例如蘑菇街、拼多多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小程序商城。
支付寶坐不住了,決定向騰訊擅長的社交領域開戰,于是我們知道了紅包、咻一咻加好友、只有女性才能發帖,芝麻信用達到750才能評論的“圈子”功能。
阿里想破腦袋想要為支付寶添加社交功能,但結局我們都知道了。
如今的小程序,意味著支付寶終于決定回歸本質,將重點放在對商戶的商業支持能力。
支付寶和ofo等共享單車的結合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ofo的支付寶小程序結合了支付寶掃一掃、實名認證、信用、保險等能力。實際上,ofo的小程序已經上線4個月,這4個月內,在支付寶端內,ofo的用戶規模增長了6倍。
對于商家來說,支付寶小程序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說微信小程序依靠的是騰訊社交體系的流量優勢,那么支付寶小程序仰仗的則是阿里巴巴長期接觸商家經驗。
也就是說,支付寶更懂得商戶需要什么,再將這部分資源封裝成可以取用的產品,交由第三方開發者發揮。
此次兩家在小程序上短兵相接,不論是現在的商業碰撞,還是未來有可能發生的法律糾紛,小程序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實對于商家來說,并不存在選擇的問題,最佳的選擇一定是,兩者都上。大掌柜還是建議朋友們,盡早注冊商標,才能獨享商標專用權喲~一品標局商標雙享注冊,細心保護您的每一個商標!
- 商標查詢
- 版權查詢
便捷鏈接: 商標查詢 商標注冊 版權登記 專利申請 海外商標注冊 商標交易
本文來源:中國商標網 - 阿里挑戰騰訊,“小程序”商標權歸屬誰主沉浮?
版權說明:上述為轉載或編者觀點,不代表一品知識產權意見,不承當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