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著名珠寶商標品牌故事——喬治杰生
創始人喬治·杰生于1866年出生在哥本哈根北郊村莊一個鐵匠的家中,他14歲當金匠學徒,熱衷于雕塑與陶藝,從哥本哈根藝術學院畢業后如愿成為雕塑家。后來,喬治·杰生到意大利與法國游學,體驗到藝術與生活結合帶來的震撼:原來一件首飾甚至一只湯匙都可以展現雕塑之美。1904年,成為銀雕工藝家的喬治·杰生在哥本哈根開設了一間工作室,制作的珠寶、刀叉和銀雕器皿一經推出即受到熱烈的歡迎。喬治·杰生銀器作品的美麗與非凡品質,吸引了無數的目光,其成就得到世界的認可。在1925年、1929年與1935年的巴黎、巴塞羅那和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上,喬治·杰生均榮獲大獎; 1932年,他成為唯一一位在英國“金匠禮堂”展覽作品的外國銀器大師。哥本哈根的喬治杰生工坊規模不斷擴大,到20世紀20年代末,喬治·杰生已經在紐約、巴黎、倫敦、斯德哥爾摩、柏林以及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地廣設分店,等到1935年這位銀器大師去世之時,他的工作室已經發展為世界知名的銀器品牌。
在喬治杰生的銀色童話里,哈若·尼爾森(1892-1977)是個響亮的名字,他作出的貢獻不僅僅與藝術有關。
雖然立志做一個畫家,但作為喬治·杰生第三任夫人的弟弟,尼爾森命中注定要成為一個“銀匠”。1909年加入喬治杰生工坊后,尼爾森從學徒做起一直做到設計師和主管的位子。1958年到1962年,尼爾森一直擔任公司的藝術總監,設計了很多珠寶和銀器皿,不少作品目前仍在生產中,包括至今仍為人喜愛的葡萄胸針和金字塔系列餐具。
他是喬治·杰生最親密的工作伙伴,設計風格非常接近品牌早期另一位當家設計師約翰·羅德,都避開裝飾元素而對形狀與線條情有獨鐘。尼爾森成為杰生和羅德設計理念的詮釋者,他將兩者的設計草圖(通常,杰生的草圖都畫在餐巾紙上)變成精確的圖紙,這樣工匠們才可以依據圖紙進行銀器鑄造。
1935年喬治·杰生去世之后,處于領導地位的尼爾森,通過網羅年輕有為的工匠與設計師并培養其達到喬治杰生的用人標準,確保了公司可以繼續推出高品質的設計。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伯樂之舉就是將擁有“丹麥銀匠領袖”之稱的漢寧·古柏招至旗下。在尼爾森的領導下,公司順利完成了第一、二代的交接。喬治杰生的事業從杰生與羅德時代過渡到嶄新的,令人振奮的新紀元。
“如果銀子會說話,講的一定是丹麥語。”這句隨處可聞的諺語,淋漓盡致的體現出銀飾帶給丹麥人的自豪感。而作為丹麥銀飾翹楚的喬治杰生,更是回報世人一番慷慨美意:“鑒賞藝術,不必花費重資,只需走進喬治杰生的世界。”作為安徒生的第二故鄉,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是人們心中名副其實的童話之城,那里的每棟建筑、每張面孔都寫滿了漂亮鮮艷的奇跡。坐落于哥本哈根最長的步行街上的百年銀飾喬治杰生,就是一篇用藝術之筆寫就的銀色童話,擁有最美麗的幻想和最生動的情節。
來源:網絡
- 商標查詢
- 版權查詢
便捷鏈接: 商標查詢 商標注冊 版權登記 專利申請 海外商標注冊 商標交易
本文來源:中國商標網 - 全球著名珠寶商標品牌故事——喬治杰生
版權說明:上述為轉載或編者觀點,不代表一品知識產權意見,不承當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