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獲得21項中國專利獎 一項光纖到戶專利創造30億元價值
第二十三屆中國專利獎發布授獎決定,21項來自武漢的專利榮膺其中,其中3項獲得中國專利獎銀獎。專利轉化運用效果及創造價值成為重要的評獎指標,解決光纖到戶最后一公里難題的發明專利創造30余億元的價值。
據了解,中國專利獎是我國知識產權領域的最高獎項,也是中國唯一對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創造給予獎勵的政府部門獎。該獎項由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主辦。
長江日報記者梳理發現,三項中國專利獎銀獎分別是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VAD法制備光纖預制棒的裝置及方法”、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的“半水法濕法磷酸工藝及系統”、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種具有兼容性的小彎曲半徑單模光纖”。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本次獲得銀獎的發明專利無一例外都是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的高價值發明專利,從而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甚至創造億元價值。
如果把國家信息網絡大容量傳輸的高速公路比作“主血管”,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次獲得銀獎的專利,則是幫助構建了豐富的“毛細血管”信息傳輸通道,打通了光纖到戶最后一公里。由該項專利帶來的產品銷售額已超過31億元。
早在2010年,烽火通信開發了“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的三超通信技術,構建城市之間寬闊的信息高速公路。
交通大動脈有了,還必須有大量的毛細血管支撐,將光信號緊緊束縛在光纖的纖芯范圍內,這個范圍占頭發絲般細光纖的面積比還不到1%;不僅如此,還要與信息高速公路采用的光纖良好對接,讓光信號安全快速通過“匝道”而不擁堵。這就是光纖到戶“最后一公里”難題。
烽火通信的光纖技術專家傾注了十余年心血攻關,解決了這一難題,使得我國光纖到戶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該專利產品解決了“火星探測”“中國天眼”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核心元件關鍵技術難題,為“寬帶中國”戰略的實施奠定了核心的光纖元件基礎。
截至2020年底,專利產品銷售額超過31億元人民幣,新增利潤超過5億元人民幣,新增出口額超過12億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長飛公司的獲獎專利使得光纖預制棒生產不僅尺寸大、拉絲長度長,制作效率高,同時還具有工藝簡單靈活,制造成本低的特點,非常適合大規模生產。
9年來,長飛單根光纖預制棒拉絲長度從7000公里延長到1萬公里,技術領跑全球,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的專利功不可沒。
武漢電信器件有限公司本次獲得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獲獎專利開創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模塊解鎖新技術,推動了光模塊國產化。
相關專利技術已在傳統的通信網絡、光纖接入、數據中心、5G等領域開展了大規模工程應用,到2020年底,累計實現經濟效益超29億元。
專利查詢:http://www.huipinxiu.net/theme/zhuanlishenqing/
版權登記:http://www.huipinxiu.net/banquan/
知識產權聚焦:http://www.huipinxiu.net/jujiao/
- 商標查詢
- 版權查詢
便捷鏈接: 商標查詢 商標注冊 版權登記 專利申請 海外商標注冊 商標交易
本文來源:中國商標網 - 武漢獲得21項中國專利獎 一項光纖到戶專利創造30億元價值
版權說明:上述為轉載或編者觀點,不代表一品知識產權意見,不承當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