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侵權類型有哪些?如何判斷?
什么是著作權侵權?如何判斷是否真的造成著作權侵權?本文帶您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著作權侵權?
著作權侵權,是指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擅自實施受著作權人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
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著作權的產生采取自動保護原則,即作品一經創作完成,著作權即產生。因此,與專利、商標等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侵權認定有所不同,著作權侵權認定首先要判斷其是否屬于法律意義上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一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1、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圍
2、具備獨創性
3、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
只要有任何一個條件不具備,該作品就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二、如何判斷著作權侵權?
在確定原作品是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前提下,一般通過“接觸+實質性相似”的方法來判斷被訴侵權方是否真的侵權。
1、“接觸”,即接觸原作品的機會
即通過各種渠道有機會接觸到原作品。
如果該作品曾公開發表,例如網絡發表、出版、公開展覽等。無論被訴侵權人是否看到了這一作品,都可以判定為具有“接觸”該爭議作品的可能性。
2、“實質相似”,即應受著作權保護部分實質相似
即侵權人作品與被侵權人作品在獨創性部分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只有獨創性部分構成實質性相似,才有可能構成侵權。
如果構成實質性相似的部分為公有元素,即非獨創性部分,則作品不構成侵權。
其中,后者是侵權認定的重點,應將原告作品中受著作權保護的部分與被告作品的相應部分進行對比,判定兩者是否實質相似。
三、著作權侵權類型
1、直接侵權
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直接侵犯了被實施對象的著作權。
如未經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的許可而以任何方式復制、出版、發行、改編、翻譯、廣播、表演、展出、攝制電影等行為,均構成對著作權的直接侵權。這種侵權行為是主要打擊的對象。
2、間接侵權
指行為人的幫助或教唆等行為促成了直接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得以發生或繼續。
如向直接侵權人提供破壞技術措施的服務、視頻網站經營者在經權利人投訴后未能下架網站內相關的盜版視頻內容。行為人須對他人的行為負一定責任,而他自己并沒有直接從事任何侵權的行為。
3、違約侵權
主要發生在著作權轉讓及著作權許可等行為中,尤其是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轉讓和許可使用。
如著作權受讓人或被許可人違反合同約定,擅自超出轉讓協議或許可協議的約定使用著作權,此行為既構成違約又構成侵權。
4、部分侵權
侵權行為人并非完全復制、改編、翻譯或以其他方式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而使用他人的作品,而是部分侵權使用他人的作品。
部分侵權行為發生最為廣泛,現實生活中書商編輯大型工具書基本上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從各種書籍上大幅摘抄,編輯成工具書。
由于部分侵權行為處于侵權與“合理使用”的模糊邊際,很容易被人惡意利用,在訴訟實務中要認定是否是侵權行為有一定的難度
版權登記:https://www1.epbiao.com/banquan/
知識產權聚焦:https://www1.epbiao.com/jujiao/
- 商標查詢
- 版權查詢
便捷鏈接: 商標查詢 商標注冊 版權登記 專利申請 海外商標注冊 商標交易
本文來源:中國商標網 - 著作權侵權類型有哪些?如何判斷?
版權說明:上述為轉載或編者觀點,不代表一品知識產權意見,不承當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