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確知識產權藍圖: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件
1月13日,上海市政府舉辦新聞發布會,副市長陳群介紹了《上海市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上海市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綱要》和《規劃》)相關情況。
自2004年起,上海連續編制了兩輪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實施以來,上海聚焦亞太地區知識產權中心城市建設目標,加快推進引領型知識產權強市建設,全面優化總體設計,持續加大保護力度,加強金融創新支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全市知識產權創造質量穩步提升,運用能力不斷增強,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明顯提高。到2020年底,全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0.21件,實現了“十三五”預期目標;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3558件,國內有效注冊商標量達到173.74萬件,一般作品(除軟件)著作權年登記量達到31.89萬件,均實現大幅增長。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知識產權工作的最新部署要求,更好服務上海“五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上海先后啟動《綱要》和《規劃》編制工作,對標《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經廣泛調研、公眾參與、專家論證、意見征求等程序,提出了上海未來十五年和“十四五”時期知識產權工作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明確了下一步本市知識產權工作的主要思路。
“2+10”目標體系
《綱要》和《規劃》發展目標整體銜接,提出了“2+10”目標體系。
“2”是指“兩步走”的總體目標,即到2025年,基本建成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到2035年,基本建成制度完備、體系健全、環境優越、水平領先的國際知識產權中心城市。
“10”是指到2025年計劃實現的10項具體指標。其中,知識產權創造環節有四項,包括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0件、海外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6000件、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申請量五年累計增加1400件、作品版權年登記量達到45萬件;知識產權運用環節有四項,包括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9%、版權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9.9%、知識產權使用費年進出口總額實現700億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登記金額達到100億元;知識產權保護和服務環節有兩項,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服判息訴率實現90%、執業專利代理師數量達到2100人。指標體系設計上既主動銜接國家文件要求,也突出了上海特色,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導向。
四項主要任務
《綱要》和《規劃》堅持國際視野,聚焦國家戰略,立足上海實際,提出了一系列重點任務舉措,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第一,聚焦“高質量”,提升知識產權創造價值和運用效益。全面強化高質量發展導向,著力提升知識產權的價值“含金量”和經濟“貢獻度”。
一是強化政策和產業“雙牽引”。建立健全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和激勵高價值專利創造的政策體系、指標體系、統計體系和考核體系。促進知識產權政策與產業政策融合,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推動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戰略布局,加強專利密集型產業培育。
二是強化體制和機制“雙創新”。構建完善的知識產權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完善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機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高質量知識產權運營服務機制,深化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專利商標綜合保險制度,鼓勵推動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創新,深入實施商標品牌戰略,研究建立互聯網版權確權、授權和交易機制。
三是強化創新主體和專業機構能力“雙提升”。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深入開展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單位、園區和城區建設,建立專利布局與產業鏈、創新鏈相匹配的專利聯盟。深入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建設知識產權運營綜合服務基地等功能載體。支持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培養知識產權職業技術經理人。
第二,對標“高水平”,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閉環體系。圍繞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建設目標,推動形成知識產權快速授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行業自律、公民誠信的全鏈條保護閉環體系。
一是深化制度體系創新。探索完善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探索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推動數字產業知識產權合理流動、有效保護、充分利用。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審判機制改革,構建以知識產權價值為導向的侵權賠償制度。建立健全行政保護技術調查官制度。
二是完善功能機構布局。加快建成中國(上海)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培育和發展專業知識產權仲裁機構、調解組織和公證機構,探索建立市場化調解組織。完善市、區、園區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體系。同時,聚焦“兩個市場”“兩個循環”,健全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機制,發揮上海國際貿易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服務基地、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分中心功能,加強信息匯集、政策指導、預警提示、專家支持和法律援助,助力企業“走出去”。
三是加強高效協同保護。完善知識產權行刑銜接和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機制,暢通知識產權訴調對接、仲調對接渠道。健全知識產權信用監管體系,加強信用監管機制和平臺建設。探索建立“一門式”“一站式”的知識產權舉報投訴集中處理平臺。
第三,堅持“高標準”,強化知識產權服務供給。緊扣市場主體創新發展需求,持續完善多層次知識產權服務供給體系,構筑知識產權服務優勢。
一是政務服務更便捷。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實現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業務貫通、窗口整合、一網通辦,建設全門類“一站式”專業服務大廳,完善作品快速登記辦法,深化探索專利商標質押登記、專利費用減繳等告知承諾制。
二是公共服務更完善。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主干網絡和專業機構建設,制定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和標準。優化知識產權公共信息服務網點布局,加強專題數據庫差異化、共享化建設,引導和支持行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圖書情報機構等參與承擔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
三是市場服務更活躍。探索知識產權代理領域擴大開放,加大國際知名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引進力度,支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拓展涉外業務,創建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研究制定知識產權服務業規范,強化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協會功能。
第四,突出“國際化”,完善知識產權發展生態。堅持全球視野,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水平,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加快人才培養,加強文化建設。
一是拓展國際合作深度。在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良好合作基礎上,推動簽訂新一輪合作協議,依托WIPO全球服務體系,深化多領域合作。拓展與更多國家、地區和相關國際組織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國際組織在滬設立分支機構。
二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強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建設,搭建國際知識產權智庫,探索設立知識產權國際教育合作聯盟。完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流動配置機制,加快培養精通國際法律和慣例的復合型人才。
三是豐富文化建設維度。打響上海國際知識產權論壇品牌,整合知識產權對外宣傳資源,提升上海知識產權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 商標查詢
- 版權查詢
便捷鏈接: 商標查詢 商標注冊 版權登記 專利申請 海外商標注冊 商標交易
本文來源:中國商標網 - 上海明確知識產權藍圖: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件
版權說明:上述為轉載或編者觀點,不代表一品知識產權意見,不承當任何法律責任